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基础知识

作者:电子信息学院 来源:电子信息学院 时间:2021-11-23 11:00 点击:4630次

一、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知识

1、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什么?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2、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要科学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

一是要明确办学方向和树立科学质量观;二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

3、什么是学院的办学定位?
    是指在一定时期学院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学院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找准学院的位置。

4、高职教育目标是什么?

    高职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5、高职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6、在今后一段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7、今后一段时间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是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知识型高技能紧缺人才,这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是要大力培养发展现代化服务业需要的知识型高技能人才,这是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

 三是要高度重视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8、十七大对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如何阐述的?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与运行方式,它们在实现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上分析,它规定了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从外延上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或者说要素。如果说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那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就是实质性要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凭借性要素。
10、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内涵主要应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
    (2)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
    (3)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更加讲求实效,减少相关课程内容重叠,注重改造重组,侧重实用,适当减少理论教学。
    (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
    (5)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
    (6)建立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7)建立以就业率、就业质量、社会诚信度为主要杠杆的,多元投入、优胜劣汰的产学合作机制。

11、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将以前“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中去掉“研“字,意义何在?  
    教高[2006]16号中将以前的“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中的“研”去掉,进一步明确了目前高职院校在功能上与本科院校的区别。
12、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对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如何释义?
    文件中明确强调职业院校除了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以外,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13、为什么高职教育注重的是专业建设而不是学科建设?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分专业进行的,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是学校教育结构的基本单元;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14、教高[2006]16号文件确认高职教育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个类型,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1)专业类型特征——职业导向;
    (2)课程类型特征——过程导向;
    (3)教学类型特征——行动导向;
    (4)基地类型特征——产学导向;
    (5)方法类型特征——情境导向;
    (6)师资类型特征——双师导向;
    (7)人才类型特征——技能导向。

15、如何理解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要求学校融入社会,紧贴社会需求办学、按照社会需求变革、随着社会需求发展。以社会评价作为对人才培养工作最重要、最具权威性的评价。
16、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有何要求?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双师型”(即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好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全面推进自己的素质学习。
17、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
    (1)就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它的职业针对性。
    (2)大众性。精英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的学问”,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的外延扩展,内涵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一,跨度更大。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或高技术领域的技能性人才,而不是造就专家、经理人才,因而是大众性的高等教育。
    (3)产业性。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具有一定产业性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对学生和社会的职业培训任务,因而其产业性更强。
    (4)社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决定了它不能把自己封闭在校园内单独地进行知识传授或仅仅依靠学院自身的资源来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必须向社会开放,依托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基础设施和职业工作环境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以服务求支持。同时,为地方、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高等职业的办学形式应该是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并举,全日制的职前教育和非全日制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3)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
    (4)以学生“双证书”为培养目标,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关键。
    (5)产学结合、校企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
    (6)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

18、如何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一方面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
19、“双师素质”、“双师型”、“双师结构”是什么含义?
   “双师素质”、“双师型”一般是就教师个体而言,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

⑴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⑵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⑶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双师结构”指专业课教师中的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结构,兼职教师是指学校正式聘任的、独立承担某一门课程或实践教学任务的行业、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

20、高等职业院校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路是什么?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其中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学时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总学时的50%以上比例。
21、特色专业指什么?
    特色专业是指教学资源、建设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特色,并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22、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23、什么是课程体系?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及相互衔接上。
24、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要求是什么?
    (1)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2)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加强课程建设,建设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
    (5)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6)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
    (7)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5、什么是实践性教学?
    是指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获得包括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并且有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26、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如何体现?
    (1)教学基本文件完备: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方面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计划、总结等。
    (2)必要的工作制度健全: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训室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等制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学生守则、课堂(实训室)守则、课外活动管理等学生管理制度。

27、学院教学中心地位如何体现?
    教学中心地位应该体现在:
    (1)学校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经常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2)教学经费比重处于什么地位,有没有稳定来源。
    (3)非教学部门为教学部门服务的程度。
    (4)学校有哪些体现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执行如何。
    (5)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落实得如何。

28、学生职业能力怎样体现?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考察:
    (1)各专业均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要求学生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层次相适应,即考取高级技能证书或其他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
    (2)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
    (3)通过率达到标准。
     ①通过率不是取证率。通过率按人算,不是按证算,1个学生取得几个证书,但只能算1人通过。
     ②通过率应在毕业班统计。
     ③通过率要与本市的最高、最低及平均通过率进行对比。

29、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于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与精神。
30、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三率”是什么?
    新生入学报到率、学生职业证书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统称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三率”。新生入学报到率反映了考生和考生家长或社会对学院的认可程度。学生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通过率则直接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用人单位接不接受学院的学生。毕业生就业率既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程度,更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学院的认可程度。

31、高职评估专业剖析要点是什么?

 image.png

image.png 

32、专家组进行专业剖析的方法有哪些?
    (1)专业负责人介绍专业设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教学环节安排、师资队伍结构、专业特色、素质教育、工学结合、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以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为指导,实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情况)等(以PPT汇报,汇报时间20分钟以内,全体本专业教师参加),其它教师可补充意见。
    (2)专家提问(根据专业负责人的报告内容提出资询,专家可指定专业教师回答)(没有问题的可直接进入下一步)。
    (3)教师座谈会(全体专业教师参加,2个小时,主要内容是了解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以及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实施情况)。
    (4)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评估工作的理解和参与情况,了解评建工作成效,以及学生对专业教学的看法)。
    (5)随机说课(抽取2—3名教师,由专家确定说课,了解“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施的情况)。
    (6)教师个别访谈(了解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的理解,及在教师本人教学工作中的落实执行情况)。
    (7)资料查阅。
    (8)专家评议,给出剖析评价,填写专业剖析表。

33、说课是什么?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向同行和专家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说课活动中,授课教师将把对课程教学大纲的理解、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对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的把握与运用处理,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与实践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元素清楚地叙述和使用媒体技术展示出来;同行和专家向授课教师提出课程教学的有关问题,共同研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

简言之,说课即说“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34、说课与讲课的区别是什么?

(1)说课的重点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而讲课要求必须有效地向学生传达知识。
    (2)说课与讲课的对象不同:说课的对象是同行的老师、专家;而讲课的对象是学生。
    (3)说课与讲课的内容不同:说课的内容是解说自己对某课程的理解、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理论依据等。而讲课的内容是对某课程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学习的方法。
    (4)说课与讲课的意义不同:说课的意义主要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教研活动的实效;讲课的意义是增加学生的知识以及提高素质修养。

35、深度访谈要点

(1)什么是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是评估专家在现场考察阶段用以采集信息、调查核实的主要方法。
    (2)深度访谈的目的是什么?
    针对学校薄弱环节中的核心问题,与被访谈对象作启发式的交谈与询问,以达到开阔思路、启迪思维、探究成因及解决问题的目的。
    (3)深度访谈的意义是什么?
    深度访谈的质量将对评估结果产生直接且重要的影响。
    (4)深度访谈的人员范围是什么?
    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
    (5)深度访谈对象的选取特点是什么?
    基本教育思想与基本管理方式与所有人谈,纯专业问题与对口人员谈。

(6)深度访谈要点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相关知识

1、评估的全称是什么?

评估的全称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什么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对高等职业院校以教学工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全息式的综合性评估。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在2003年评估试点工作基础上,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第一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第二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试点工作已于2008年正式启动。
3、评估工作的主要指导性文件有哪些?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教发[2008]5号)文件:《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教高[2004]2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实行)》

四川省教育厅川教[2009]41号文件:《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的通知

4、评估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对参评院校填报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
    (2)对参评院校进行现场有重点的考察,全面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
    (3)对参评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院加大对工学结合改革的投入,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的自觉行动。

5、评估专家组到校考察评估时采取哪些步骤?
    (1)听取学校自评情况的汇报(不超过30分钟)。
    (2)实地考察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及教学环境条件。
    (3)查阅部分原始材料。
    (4)以深度访谈为主要方法,开展访谈、听教师说课、专业剖析等。
    (5)通过专家与学校之间的平等交流、专家之间的民主讨论,分析查找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
    (6)召开专家组全体会议,按评估指标体系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各关键评估要素进行评价,并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专家组对学校的评估反馈意见和评估结论建议;
    (7)召开评估情况反馈会,向学校反馈评估意见;
    (8)提交评估报告、评估结论建议及其他评估资料。

6、评估指标体系如何构成?
    评估指标体系有7个主要评估指标,22个关键要素。
    7个主要评估指标分别是: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教学管理、社会评价。
    22个关键要素分别是: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办学目标与定位、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校园稳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主讲教师、教学资料、顶岗实习、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条件、双证书获取、特色、管理规范、学生管理、质量监控、生源、就业、社会服务。

7、评估的结论有哪几种?
    评估结论分为“通过”和“暂缓通过”。

对暂缓通过的院校,在一年内必须进行再次评估,省教育厅同时核减其招生计划10%;若第二次评估仍未通过,省教育厅将逐年减少其招生计划20%,暂停其申报省级重点项目资格,促使其尽快达到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8、新《方案》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新《方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将评估的目的设定为:帮助学校对照社会需求与发展目标,发现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提出加快改革、建设的建议。
    (2)主要站在需求方的角度,明确评估的主要方面(或称“主要成效区”),再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阶段特点,确定“主要评估指标”。
    (3)评估的逻辑思路是,从常态的“数据采集平台”反映的真实全貌切入,抓住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发现问题、探究成因,最终对“主要评估指标”作出评价。
    (4)现场考察方法以深度访谈为主。
    (5)十分强调“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

9、新《方案》有哪些具体的工作目标?
    主要有五方面的工作目标:一是把握方向,将16号文件的精神与要求贯穿于整个方案设计,引导高职院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逐步形成自主发展、自我约束与持续改进的良性发展态势。二是凝聚焦点,以分析诊断、促进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的,激发学校参与评估的内在需求。三是引入多元评估主体,充分体现各主要利益相关方的意愿与要求。四是讲究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强调评与被评双方平等交流、共同分析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五是注重引导,着眼长效,使各评估院校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的可靠、高效、持久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0、新《方案》贯彻了哪几条原则?  
    一是学校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强调以学校自评为基础,专家评估相配合,建立与完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二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既要考察人才培养效果,又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过程,还要关注学校发展潜力。

三是全面了解与重点考察相结合——既要把握人才培养工作全局,又要抓住关键要素进行重点考察。

四是评价与引导相结合——既要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作出判断,更要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思路与办法。

五是提高效率,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六是不向评估学校收取评估费用。
11、新《方案》的导向作用与约束作用具体表现在哪里?
    新《方案》评估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校把注意力真正集中到内涵建设上来。新《方案》采用“采集平台+现场考察”的方法进行评估,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导向作用。
    在评估中,“采集平台”所反映的是院校建设与运行的即时、真实、综合的状态。通过这样的常态信息,可以客观地寻找出被评估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现场考察,双方关注的焦点自然是对深层次原因的剖析,而不是对个别数据、部分材料的真伪核查,也不是对个别技术细节的研判,这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内涵建设上。
    运用新《方案》进行评估,其约束作用主要不是通过分出优、良、合格、不合格等不同的档次,或者一定要评出多少比例的“暂缓通过”来体现。评估的实践已经证明,那样一些做法所起到的约束作用不仅有限,而且很容易助长“急功近利”的心态。新《方案》的约束作用主要依靠两方面来实现:一是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机制,这是“现场考察”的主要任务之一;二是通过数据、信息的高度公开,保证各方的有效监督,这是“采集平台”的主要功能之一。我们相信,由此产生的约束作用将是健康的、长效的,并会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

12、在设计新《方案》时,不再把评估专家组作为主体,依据是什么?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准确地说,是不再把评估专家组作为主要的主体。现代教育评价认为,“教育评价应以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为价值判断的准则”(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第3页)。这就已经说清楚了教育评估的主体首先应当是教育的需求方,或者说是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方”。评估要引导院校去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就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回归需求方的评估主体地位。
    以需求方为评估主体,带来的是评估理念、设计思路、实施方法等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绩效评价模式的采用、主要评估指标的确定、逻辑思路的建立、现代人类学“田园工作法”的借鉴,甚至“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提出,都与主体的调整有着直接的关系。

13、新《方案》的指标体系中,几乎没有了量化的指标。被评学校因此少了明确的努力目标,评估专家因此少了明确的判断依据,这样做的用意何在?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评估指标体系中几乎不设量化指标,不等于不关注量化数据。新《方案》中的“五、申请评估的基本条件”,就有对基本办学条件的量化要求。不仅如此,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主要采集的就是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各个侧面的大量的量化数据。新《方案》试点评估的实际效果是,学校感觉努力的目标更加清晰、细化、具体了,专家感觉判断依据更加明确、可靠了。
14、申请评估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高等职业院校自有毕业生起至有3届毕业生前必须参加一次人才培养评估,但须符合以下条件:
    (1)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并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的有关要求;
    (2)核算教师总数时,兼职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专兼教师之比无限制;
    (3)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含合作共建)及附属用房生均占有面积(平方米/生)达到下表要求:

 image.png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对上述条件做出调整,但不能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设定的“限制招生”标准。
    不具备申请评估条件的院校,应尽快加大投入,在有5届毕业生前须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参加一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同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其有3届毕业生后、首次参加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前,逐年减少其招生计划。

15、新《方案》强调以“深度访谈”为现场考察的主要方法,是否还可以加入查阅资料、听课、看课、技能测试、召开学生专题研讨会等环节?
    新《方案》评估以“诊断”与“开方”为主要目的,所以强调现场考察要以“深度访谈”为主。比如,在试点评估中,仍有“专业剖析”这样一个环节,但对象调整为“特色专业”,方法调整为“深度访谈”。为了了解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情况,现在普遍采用“说课”的方法。其实,“说课”也是“深度访谈”的一种形式。
    从理论上讲,现场考察运用哪些具体的方法,应当由专家组根据现场实际来定,只要有利于达成工作目标,有利于双方的坦诚交流,不存在什么方法可用、什么方法不可用的问题。但评估的实践一再表明,那些容易诱导学校事先组织预演、复习等应付性准备的方法,比如听课、技能测试、召开学生专题研讨会等一定要慎用,尤其不应列为现场考察的“规定动作”。同时,尽量不要为专家组事先设定许多必做的环节,导致评估的千篇一律。

16、新《方案》启用了“高等职业院校”这一专用名称,取代了原方案中的专用名称——“高职高专院校”。这是否意味着高等专科学校暂不在评估之列?
    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新《方案》则是具体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在16号文件中将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机构统称为“高等职业院校”。原方案沿用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名称,是在1999年为实现“五路职教大军”大联合而提出来的。事实上,无论是高等职业院校还是高等专科学校,尽管目前的校名不同,但都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是毫无疑义的。因此,新《方案》用“高等职业院校”来替代“高职高专院校”更为准确,也就是说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部分,同样要列入评估之列。
17、原方案的名称中有“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提法,新《方案》里去掉了“水平”两个字,有何特定的意义?
    新《方案》更加强调评估要促进院校内涵建设,促使院校建立持续的良性发展的机制,淡化了评估的等级观念,所以去掉“水平”两字更为贴切。
18、新《方案》的指标体系中没有提及的部分是否能参照原方案的指标体系执行?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思路、结构等都不同,所以不能将原方案和新《方案》作简单的对照比较。新《方案》的指标体系与原方案的指标体系之间没有重叠或互补的关系。按新《方案》评估,要求通过数据采集平台的原始信息来发现问题、把握全面情况,确定深度访谈的重点与考察的内容。专家的现场考察,也不像以往那样,主要是对个别指标的查核和对材料的审阅,而是在找出学校的重点问题和关键所在的基础上,进行“诊断”与“开方”。因为各校的重点问题和发展瓶颈是不相同的,产生的原因更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评估指标体系所给出的只是一些建议和提示,也就不存在所谓“未提及的部分”。
19、自评报告由哪些部分组成?
    自评报告(不超过10000字)一般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学校概况(沿革与现状);

(2)自我评估(包括在改革、建设、管理、发展总体上取得的成果和自评结果);

(3)特色专业的简要说明;

(4)存在的主要问题;

(5)整改方案、思路及措施。
20、评估材料的准备有哪些要求?
    材料整理应把握好针对性、层次性、原始性、真实性的特点。
    (1)针对性就是指学校应自主地确定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并做到“三个符合”,即学校确立的目标和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符合,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学校确立的培养目标符合,学生的质量与培养目标符合。我校准备材料应有针对地贯穿这一思想,针对“三个符合”,客观真实地说明这方面的内容。
    (2)层次性就是指材料要分级别,即按校、系两级指标体系整理材料。材料的内容也应有层次性,分校长工作汇报、自评报告、自评依据,特色项目或创新项目等。
    (3)原始性就是指材料尽可能不做“二次”加工。
   
(4)真实性就是要尊重历史、客观、实事求是,不要补材料,要体现“诚信”。整理材料是评估过程中的一个基础工作,对摸清家底、理清思路、提炼观点是非常有益的。评估所需的备查材料,一要真实、二要可靠、三要充分、四要合理、五要规范、六要准确。

 

三、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内涵相关知识

1、新《方案》的指标体系由主要评估指标、关健评估要素及说明、建议重点考察内容组成,为了方便,能否分别称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

不能,因为两个指标体系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结构。原方案的结构是“逐层分解”,即将一级指标分解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再将每个二级指标分解为若干个观测点。现场考察时,重点考察各观测点,然后,根据对各个观测点的评价意见来确定对相应的二级指标的评估结论,再由二级指标的结论确定相应的一级指标的结论。新《方案》则不同,它的结构是效——因——果,考察的流程则是果——因——效。现场考察时,先主要从“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所提供的原始、真实、即时、完整的信息,对院校的成绩与可能存在的问题作出初步判断,然后,主要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借助于关键评估要素及说明给出的提示,和学校的领导、师生员工、行企业人员一起探究原因、谋划对策。因此,新《方案》对各“主要评估指标”的评价依据是“果”所反映的事实和对“因”的分析。显然,主要评估指标、关键评估要素及说明、建议重点考察内容之间不是逐层分解的关系,所以,不能再沿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的说法。
2、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而属行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否要强调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划?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经济发展二者并不矛盾,因此,行业性的高职院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应同时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行业经济发展规划。
3、在校生结构与学校办学目标及定位的关系是什么?
    对于所有高等职业院校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即为什么办高职、办什么样的高职、怎样办好高职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中专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要求、实验实训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均有很大区别。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的学生结构过杂,势必使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发生偏离或混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内涵建设,难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特点。
    指标体系1.2的“说明”中提出:“全日制普通高职办学规模适宜、稳定;短期培训种类、规模逐步增加”,主要是强调高职院校要集中精力办好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扩大培训的种类、规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说明”中的“全日制中职、‘三校生’单招、五年一贯制、‘3+2’招生、专升本学生、成人高职学历教育学生规模逐渐减少,比例未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要求”,这主要体现国家对全日制高职院校要以办好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而且规模适宜、稳定的要求。目前,国家规定,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教育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不得超过当年中职学校应届毕业生的5%;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的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地高职招生计划的5%;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不得超过当年省属高职应届毕业生的5%。这些比例是对总的招生计划而言的,具体到每一所学校,可能比例不一。但总的精神是普通全日制高职院校招收上述学生不能太多。各高职院校都要明确办学目标,安于本位,办出特色;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4、如何理解“符合《平安校园》的各项规定”?
    建设“平安校园”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应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维护好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确保广大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到无不稳定事件及违规办学事件发生,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平安校园建设包括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与制度机制体系;强化重要部位的安全管理,如教学设施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教学环节安全、学生宿舍安全等;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师生安全和法制教育;预防和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等。
    目前,一些省市的相关部门已制定了深人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活动的有关规定,学校应了解本地区的有关规定并认真组织实施。

5、如何理解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般说来,高职校园文化是指以高职院校为载体,通过师生的传承与创造,为学校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些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网络文化所构成。校园文化建设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积极探索和创造富有高职特色的文化环境与氛围;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具有本校鲜明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
6、如何理解“基础课专任教师注重学历、职称提高,专业课专任教师强调技能水平提高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
    这主要是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要求考虑的。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实践能力欠缺、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需要着重强调专业课教师提高技能水平和增加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强调“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但不等于专业课教师就不需要提高学历、职称。
7、“双师结构”是如何界定的?
    “双师结构”是指专业课教师中的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结构。这里的兼职教师专指学校正式聘任的、独立承担某一门课程或实践教学任务的行业、企业或社会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按照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各院校要逐步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增加具有行业、企业经历教师的比例;同时,专任教师要提高“双师”素质,以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8、知何理解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背景?
    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指专业工作经历(含兼职)背景和专业教学背景。专业工作经历背景指教师从事过某些专业工作(含兼职),例如,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具有在计算机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专业教学背景是指基础课教师担任过某些专业课程,例如,外语教师担任过涉外导游、专业英语等课程。强调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其导向作用是要求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增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与配合,以便更好地发挥基础课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9、如何理解实践课程“以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
    各院校要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增加兼职教师比例,达到实践课以兼职教师担任为主。这是为了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的实际。目前,国家示范校建设目标要求达到两个1:1,即专业课中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专业课中专任教师具有行业企业经历(三年以上)者与暂不具备此种经历者之比达到1:1。
各院校要建立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以保证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来源的数量与质量,并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

10、如何理解“顶岗实习覆盖率”?
    顶岗实习覆盖率主要是指各专业学生在对应行业企业顶岗实习的人数在该专业同年级学生数中所占的比例。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各校应努力贯彻这一要求,切实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并注意提高顶岗实习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
11、总教学时间和教学活动总学时有什么区别?
    总教学时间和教学活动总学时是一致的。指标中要求“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50%以上”,是强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训、实习(含顶岗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实践等教学环节。“50%以上”是总体要求,各专业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应认识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教高[2006]16号文件),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实践教学。
12、如何理解特色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是指教学资源、建设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特色,并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学校应从所开设的专业中,选择几个比较有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在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办出特色,从而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13、如何理解“工学结合”与“产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产学结合、产教结合、产学合作几个概念经常互用,三者基本含义是一致的,本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核心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即知识与劳动的结合,强调的是过程的结合。其第二层含义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即产业界与教育界或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合作,强调的是对象的结合。目前,高职教育中最常用的提法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14、指标体系中6.3质量控制的“多元化质量监控”,如何理解?
    “多元化”主要是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体、方法的多元化。监控主体多元化,即由学生、教师、领导、督导、校外行业企业以及学生家长等各类人员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监控方法多元化,即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如问卷调查、网上评教等。高职院校应建立与完善多元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便更加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5、如何理解“社会回报高”?
    主要是指学校服务的地区、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贡献,如社会各方向学校捐赠仪器设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习、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数量和质量等。
16、教师技术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教师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承担社会各方的横向课题,参与技术革新、咨询、推广与应用,获得技术专利或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为行业企业、社会提供服务等。
17、指标体系中6.3质量控制的“专职督导人员”,学校是否一定要设立?
    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之一,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教学督导、评价机制,努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机制的运行需要人员保证,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尽可能设立专职督导人员。

18、学校与企业共建基地、租赁企业仪器设备、租赁其他单位房舍如何计算?
    学校与企业共建基地是应当鼓励和支持的,这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关键是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学生受益程度。在计算基地面积与设备时,请先仔细阅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的相关注释与说明。当地特殊背景下的具体认定、计算办法由各省在“实施细则”中明确。学校特有的情况,可作写实性说明。


编辑:许  燕

审核:罗  旋